春日的宋劍湖濕地公園,水波瀲滟,白鷺翩躚。沿湖步道旁,新綠的垂柳輕拂水面,成片的蘆葦隨風搖曳,市民們或漫步賞景,或駐足拍照,一幅“水清岸綠、文昌人和”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。這背后,是常州經開區以“河長制”為基石,創新“河長+檢察長”協作機制,持續推動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生動實踐。
濁流變清波治水工程顯成效
曾經的宋劍湖因周邊“散亂污”企業聚集,水質一度惡化。近年來,經開區以鐵腕治水,關停整治340余家污染企業,實施多輪綜合整治工程,包括清淤截污、生態護岸修復、濕地植被重建等。2023年,遙觀鎮啟動宋劍湖片區水系提升整治工程,對12條河道進行清淤13.5萬立方米,修復護岸7.8千米,并新建污水管網與智能化泵站,顯著提升了湖體水質。如今,湖水透明度達1.5米以上,消失多年的地衣、水母、白鷺重現湖區,每年開湖捕魚成為當地生態恢復的標志性活動。
深化河長制責任體系筑屏障
經開區河網密布,185條河道總長416公里。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,全區構建了區、鎮、村三級河長體系,并創新引入“企業河長”“民間河長”。例如,遙觀鎮村級河長楊軍每日巡查東風河,通過手機APP實時記錄水質數據;潞城街道鎮北河河長孫燕依托“智慧水利”平臺動態監測水位,確保生態水位穩定。2024年,全區已建成65條“幸福河湖”及8個小微水體示范區,市民家門口的“水美鄉村”成為現實。
河檢雙聯動生態治理固根基
2021年,經開區建立“河長+檢察長”協作機制,通過聯合巡查、線索移送、公益訴訟等方式,破解河道治理難題。2023年汛期,區河長辦與檢察院開展聯合巡河,發現并督辦阻礙行洪、非法排污等問題3起,推動整改落實。2024年6月,“三法銜接”宋劍湖生態保護基地正式啟用,構建“專業化監督+恢復性司法+社會化治理”模式,累計清理違規地籠網63套,并通過濕地司法修復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。兩地檢察機關還跨區域協作,聯合巡查大運河經開區段,檢測水質并推動跨流域生態共治。
如今的宋劍湖,不僅是生態修復的典范,更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名片。從“繞道而行”到“流連忘返”,宋劍湖的蛻變印證了經開區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。未來,經開區將繼續深化“河長+”機制,以法治化、智能化手段守護水清岸綠,讓生態之美持續滋養城市與人心。
|